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该如何防控眼压过低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手术的适应症有哪些。
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眼压增高而引起的视神经的萎缩导致视野缺失,视力的下降甚至失明的一类疾病。我们治疗青光眼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控制眼压防止对视神经的蚕食。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它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手术方案,主要是将引流阀放入到眼球内,从而将眼压控制到正常范围之内。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现在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手术,它的风险还是比较小的,但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是,如异物的排斥反应,但这种不良事件还是比较少见的,与个体差距相关。
所以这种手术相对是比较安全的,也是控制眼压的一种有力的手术方式。
青光眼引流阀植人手术是针对多次手术失败结膜。用眼科剪钝性分离球筋膜至赤道后球周组的难治性青光眼进行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手织,以利于引流阀体部植人,分离Tenon囊时注意术操作过程较小梁切除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如浅切勿损伤直肌的臆勒和肌肉止端,避免大量出血。前房、引流管结膜面暴露、引流管口接触角膜或被巩膜手术区域止血虹膜堵塞、引流盘位置前移等也较为常见。为了提使用电凝或烧灼法,完成手术区域巩膜表面的高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止血。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的专抗癫痕化药物的使用家经过讨论,对青光眼引流阀(单盘阀)植入手术的抗代谢药物的使用目前存在两种意见。部分操作规范达成共识。研究证明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是年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麻醉方法使用抗代谢药物对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并无帮包括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
因此,建议只有术者认为具有高度癫痕化倾面麻醉联合结膜筋膜下麻醉、表面麻醉联合球周麻醉、表面麻醉联合球后麻醉等。局部麻醉主要适用向的患者才使用抗代谢药物。如果使用丝裂霉素C于非青光眼晚期视功能、能够配合完成手术的成年(mitomycin,MMC),其棉片的使用方法、时间和浓患者。对于青光眼晚期患者(出现小视野、管状视度与小梁切除术相同。浓度一般采用0.25-0.4glL(国外文献报道对儿童青光眼患者的使用浓度可为野、光定位不准体征),因具有球后注射麻醉至视功0.5glL),时间1-5min不等。
具体的放置时间和能丧失的高危风险因素,故建议尽量选用全身麻浓度选择,需要根据每例患者术后癫痕化风险评估醉。
儿童和婴幼儿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而决定。MMC放置一定时间后,必须完整取出手术部位MMC棉片,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包括冲洗赤道后首选位置为眼球的额上方或颖下方。眼球鼻球周区域。上方由于有上斜肌走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后可能青光眼引流阀初始化影响肌肉的功能,导致发生斜视,故一般情况下不作为首选
关于手术方面专家认为,对于青光眼手术初学者而言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总体操作技巧和难度甚至低于小梁切除手术,主要需要掌握几个基本的理念,包括如何将引流阀牢固植入、如何将植入眼内的硅管位置调整好、如何把控好术后近期的引流量等。但难治性青光眼常常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诊治,故手术学习曲线常常是比较短的。
整个围术期处置与常规滤过手术相比无明显区别,例如控制眼压、前房等。对于手术初学者,可能比较难以掌控前房,需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尽量术中根据病情做预防性处置,避免术后抢救,比如术后迟发性脉络膜下腔出血等。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后需不需要抗瘢痕化药物呢?
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在美国基本上不使用,只在一些特别有瘢痕化倾向的患者使用;而在国内普遍应用抗瘢痕化药物。
专家认为对于老年患者可暂不考虑使用抗瘢痕化药物,对于行多次手术或者比较年轻的患者以及新生血管青光眼等可以适当应用。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作用范围相对比较广,所以耐受性比较大。此外,植入引流阀还有一个优势,即瘢痕化并不十分可怕,形成瘢痕包裹之后可以再切除,其滤过效果常常优于小梁切除手术的滤过泡重建。
植入术后怎样防控眼压过低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是术后眼压过低,甚至合并浅前房,继而可能导致迟发性脉络膜下腔出血,甚至可能会伴随眼内活动性出血,表现为前房与玻璃体腔反复积血,在治疗方面为患者与医生带来很多困难,所以最重要的在于预防;其主要原因常常是滤过过强。
目前符合我国规定、具有相关国家证书并投入临床使用的引流阀只有Ahmed阀。其合格成品的每一个阀门的紧张度并不可能完全一致,无法做到象工业阀门一样统一标准化,所以要在初始化的操作中了解当前阀门的紧张度,再考虑如何将管道进行可吸收线缝合,做到缓慢开放阀门,调节术后眼内压的高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此外,有一个普遍被忽略的问题是阀门硅管管道大小与角膜缘伤口的大小匹配问题。如果植入阀门管道的角膜缘伤口较大,术后早期就会出现房水渗漏,这也是导致术后近期浅前房、低眼压的常见原因之一。只有角膜缘伤口小于管道、可以卡住管道,才可避免这样情况发生。
未来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发展趋势
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大方向主要是治疗早期开角青光眼。目前的微创手术,包括微管道在内,大多是利用已有的正常房水流出通道进行重建和改造,所以微创手术是控制眼压的微环境与正常生理通道的调控微环境相匹配,是属于内引流手术。若要将晚期青光眼的眼压降到正常生理范围之下,仅仅依靠微创手术并不足够,还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对于内、外引流问题,专家指出若有可能将所有类型青光眼控制在早期,那么内引流是最为理想治疗方式,而无论何种类型的外引流滤过泡都是一种别无他选的办法。如果能够通过微创手术在房角重新建立房水通道而实现在早期即能控制住病情,这种内引流手术效果要远远优于外引流手术,这始终是一个努力方向。此外,其他微创手术探索方向还包括微创开放前房与脉络膜下腔,沿用小梁切除术式采用微创打通前房与结膜下等。专家总结道,从原理上考虑,我们还是更倾向于内引流技术理想状态,但最终还是应以手术效果作为评估标准。
搏飞医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