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柠盟一千零一问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
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虽都归为青光眼的范畴,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干预和预后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两种疾病的筛查策略必定有所差别。
在我国,尽管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低于开角型青光眼,但其患病人群却占到全世界闭角型青光眼总数的47.5%,远高于开角型青光眼占全世界的比例(18.6%)。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已经有了深入认识,由于前房角关闭所导致阻塞眼房水流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继而造成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有效地解决原发性房角关闭就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发生。而房角关闭的最危险因素之一是可关闭房角。周边前房深度测量(vanHerick法)作为筛查试验在发现可关闭房角方面有非常好的敏感性(61.9%)和特异性(89.3%),当周边前房深度测量联合眼压升高,其特异性提高为99.3%,但敏感性会相应降低。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施行激光干预,可以使60%~80%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闭角型青光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有相似之处:病因明确,危害视力严重,并且均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阻断病情进展。通过对三种眼病筛查方案和设备的有效整合,可显著提高单次人群筛查的效率,节约资本,避免重复投入的资金浪费。
研究证实,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我国的主要青光眼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房水经外流途径外流时阻力增加,其发病与前房角关闭没有关系,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不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一样清楚,即目前主要是从眼底视盘检查着手,了解视神经纤维的损害和视功能的变化。由于投入成本大,筛查效率低,缺乏强有力的干预措施,这些都说明开角型青光眼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人群筛查。
那么针对我国青光眼的患病特点,什么样的筛查策略更适合呢?如何解决目前我国青光眼被检出率低、治疗并发症高的问题呢?继续白癜风国际诊疗技术高峰论坛白癜风诊疗新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