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疾病介绍

治疗药物检查手段和手术技术同仁眼科

眼底病是不可逆盲的首位病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患者占到了全部致盲眼病患者的54.7%。在我国,眼底病业已成为盗窃视力的“元凶”,一直以来,眼底病的治疗不仅是世界卫生组织防盲行动中的重点,也是我国眼科人努力的方向。近日,医院眼底病权威专家卢海教授接受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专访,梳理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三大主要进展。

卢海教授

1以抗新生血管药物为主的药物治疗进展

卢海教授介绍,近年来,抗新生血管药物的诞生使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对于这一类疾病,临床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后发生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抗新生血管药物出现之前,临床医生对这一术后并发症没有控制能力;再如老年黄斑病变,过往激光等破坏性和侵入性治疗均难以触动这一疾病发生的根本。抗新生血管药物的上市给予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更多治疗的机会,使得患者能够保住视力,甚至改善视力,这在之前均是不可想象的。

2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为代表的眼底病检查、评估影像学技术的进展

对于眼底检查,最经典的检查方法为检眼镜、裂隙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的产生使更加清楚、客观地评估眼底疾病成为可能,发展至今这一检查技术已为诊断眼底疾病的主要技术。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手段,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其所用到的造影剂对具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OCT是近几年进展最快的光学成像技术,特别是血管成像OCT,其通过分析眼底流动的血液和相对静态的组织的相位差来显示眼底的形态结构,可清晰地分辨眼底10层视网膜,甚至更深层的脉络膜。患者接受这一检查无需注射造影剂和其他潜在风险,相对于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OCT检查更快且更安全。

但OCT技术同样存在局限性,其无法显示血管是否存在渗漏的信息,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OCT技术和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仍会以优势互补的关系存在。

3以微创为主的手术技术进展

毋庸置疑,微创是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眼科疾病的诊疗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和设备。近年来,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给眼科领域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使得眼科疾病的诊疗水平更上了新台阶。

在眼底病治疗中,玻璃体手术是一种主要的手术方式。回顾过往,20G传统玻璃体手术是临床主流,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具有成熟的手术技术和方法。但不能忽略的是,20G传统玻璃体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眼睛不舒服,刺激性较大。在微创手术理念的引导下,第一代25G玻璃体手术产生,但由于手术器械过细,机械强度不够,很难完成复杂病例的手术操作,这一手术方法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之后大家降低对手术器械直径的要求,23G玻璃体手术开始用于临床。与25G相比,23G的手术器械硬度增加,手术操作的精细度优于20G,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很快23G手术替代20G手术成为玻璃体手术的主流方法。

但人们对于微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25G手术基础上,爱尔康公司推动了25G+玻璃体手术,其对25G手术器械材料进行改进,并增加硬质套管,使得器械硬度增加20%~30%,这一改进将25G+拉回了玻璃体手术主流方法的行列。目前玻璃体手术仍在继续向着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发展,27G甚至29G手术已开始或即将用于临床。

微创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手术效果提高让人振奋,同时在它的影响下,手术治疗理念革新,由此派生出的创新性的手术方式拓宽了疾病治疗谱,进一步推动了疾病治疗的发展。例如在过去,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传统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反应严重,很多患者因此丧失改善视力的机会。但目前微创玻璃体手术的出现颠覆了“玻璃体手术比白内障手术损伤大”的传统观念,使用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令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有了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手术效果非常好。这是微创手术带来我们手术理念的革新。

结语

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疾病诊疗技术进展是推动医学水平提高的基础,但这也给临床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带来了挑战,意味着他们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学习新技能。对此,卢海教授认为,技术进展是一个现实且残酷的,如止步不前,被技术和时代淘汰不可避免,而只有勇于站在时代前沿,面对挑战,超越自我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鏉窞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晥鏋滄渶濂界殑鍖婚櫌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楀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bqm.com/ynyjs/1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