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疾病预防

军刊扫描医学视野中的军用飞行

  无论是应征入伍,还是报考军校,报考者都要参加体检。在所有军兵种的体检标准中,尤以空军飞行学员的体检最为严苛,通过率最低。那么,军用飞行究竟考验着飞行员哪些生理素质,医生眼中的军用飞行活动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为您寻找答案。

  缺氧:飞入高空的首要威胁   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军机坠毁事件。解放军空军某歼击机部队组织昼间一般气象飞行,课目为大队编队飞行和中队空战训练。9时41分,歼-5战机编队起飞,进入训练空域。编队在进行第三次俯冲攻击时,3号机掉队了。为了寻找长机组,3号机和僚机4号机盘旋上升。当高度达到米时,4号机飞行员感觉身体不适,紧急向地面指挥员汇报情况。就在这时,4号机飞行员发现3号机停止爬升,带着右坡度向下俯冲,为了与长机保持一致,他也紧跟着驾机俯冲。不知何故,3号机的俯冲极为猛烈,时速已达公里,4号机飞行员感觉情况不对,在米高度改平拉起,而3号机则继续高速向地面撞去,最终触地坠毁。事故发生后,部队展开调查,发现3号机的座舱处于非密闭状态,并且3号机飞行员违反飞行规定,没有携带氧气面罩。于是,事故原因被还原出来:编队训练的飞行高度是米至米,由于座舱不密闭,又没有吸氧,3号机飞行员在飞行训练的十几分钟内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了对飞机控制力的降低,这也是他在第3次俯冲攻击与长机组失散的一个原因。之后,3号机飞行员为了寻找长机组,上升至米高空,终于导致急性缺氧,意识丧失,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我们知道,随着高度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会不断下降,人在这种环境中就处于缺氧状态。最初发现高空缺氧不是飞行员,而是16世纪中叶的一些登山者。他们记叙,在攀登高山时,人体会出现诸多不适,称之为“高山反应”。年,三个法国人乘坐热气球飞行,由于飞得太高,其中两人因高空缺氧身亡。   那么,从医学上看,缺氧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后果呢?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人员对不同高度引发的缺氧症状进行了记录:米,夜视力降低;米,完成复杂智力活动的能力变差;米,手开始发抖;米,容易疲劳,在这一高度工作2.5小时相当于在地面工作6小时;米,注意力集中费力,但工作能力尚属正常;米至米,人体将轻度缺氧,由于人体的代偿作用,飞行人员尚可以正常工作;米至米,人体将中度缺氧,普通人会出现各种不适,如轻度头痛、头晕和视觉障碍,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米,人体将重度缺氧,工作能力丧失,并在短时间内发生意识丧失,有生命危险;米,持续4至5分钟后意识丧失;米,持续1分钟意识丧失;米,有效意识仅能维持12至15秒。   因缺氧导致的工作能力下降,当事人自己并不能察觉,其体力和脑力的下降,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有关部门曾作过这样一个试验,让受试者进入低压舱,模拟米高空的环境。随着舱内环境模拟从低空到米高空的过程中,受试者连续倒写一段数字,如“99,98,97……”在每次写数字前,受试者先写下自我感觉。于是,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随着“高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受试者写的字越来越大,字间距越来越宽,字迹越来越潦草,并且有数字顺序写错的现象。起初,受试者还能察觉数字写错并进行修改,但在接近米高空环境下,受试者已经无法察觉错误。更有意思的是,受试者在每次测试前,在自己的状态一栏下都写着“正常”。这种不自觉的危险尤其可怕,个别飞行员自觉身体好,不按规定佩带氧气面罩,如此埋下了事故的隐患。   现代战机都装备了加压密封座舱,并有高空供氧装备,然而一旦这些装备发生故障,或是战机在空战中受伤,飞行人员依然会面临严重缺氧的威胁。解放军空军的一次飞行训练,一名飞行员在米高空飞行时,氧气调节器突然发生故障,呼吸困难。这时,正确的操作是保持冷静,坚持操作,将飞机降到米以下便无大碍。可是这名飞行员由于缺氧和紧张,丧失了操作飞机的能力,最终弃机跳伞。这又引出了一个话题——人体的缺氧耐力。   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因此缺氧耐力也不同。我国进行过一次名健康年轻人的缺氧耐受力调查,超过一半的人可耐受(不佩带氧气面罩,不发生意识丧失)米,最差的仅能耐受米,最优秀的受试者可耐受米高空。另一项测试是将75名健康男青年进入模拟米高空的低压舱,耐受(意识正常)时间从1分55秒至9分20秒不等。飞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缺氧耐力,以备在意外情况中尽量推迟丧失意识,争取时间处置险情。一般来说,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缺氧耐力,而疲劳、伤病等情况会降低缺氧耐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氧化碳会大幅降低血液中红细胞的输氧能力,因此吸烟对缺氧耐力影响严重。一项测试显示,一名在米高空有效意识时间为5分钟的歼击机飞行员,如果他起飞前吸过三支烟,同等情况下有效意识时间剧减为45秒。

  低压:系列航空病的元凶   在解放军某歼击机部队的一次飞行训练中,出现了这样一例险情。当日,两名飞行员驾机进行高空双机编队飞行。僚机飞行员未穿代偿服,氧气开关调在“混合气”位置。起飞4分钟后,飞机在米空中开加力,7分钟后爬升至0米。16分钟时,僚机飞行员感觉吸氧有冲力刺激,胸闷、咳嗽、说话费力且右臂不适。他自行检查氧气示流器,发现唇片随呼吸有活动,但不闭合。又过了8分钟,左手开始感觉无力,从油门杆上滑下来。飞行员意识到情况危险,想向地面指挥员报告,可是双臂无力,无法按下发话按钮。情况继续恶化,这名飞行员又出现了双眼视物模糊,全身无力的症状。7分钟后,长机飞行员发现了僚机掉队且带右坡度,果断呼叫、减速并下降高度,让僚机冲前,自己在后跟随指挥。16分钟后,双机下降至米,僚机飞行员症状略轻,挣扎着用右手将左手放到油门杆上,用腿夹住驾驶杆,并按下通话按钮,向地面指挥员进行了汇报。当双机下降至米时,僚机飞行员身体好转,在长机和塔台的指挥下着陆成功。令人没想到的是,僚机飞行员在回宿舍休息时,再次感到身体不适,发生休克。   部队对担任僚机的战机进行了检查,发现飞机的增压调节器负压活门上附着了一小块沾有沙粒的油腻子,这是导致飞行员出现严重症状的直接原因,这位飞行员也被确定为高空减压症。   高空减压症是一种什么病,是怎样引起的呢?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常识:放飞的气球升入空中,最后一定会自己破裂。这是因为大气压力随着高度升高逐渐降低,气球内的气体发生膨胀,导致气球破裂。其实,在人体内部也有很多气体,因此人进入高空低压环境中,就像气球一样,体内的气体同样会膨胀,这在医学上叫高空胀气。胃肠道是除了肺脏之外存气最多的器官,也是高空胀气发生的主要器官。当飞机升入米空中时,胃肠道内气体的体积会膨胀2倍,在米则会膨胀3.4倍。发生高空胀气时,人会感觉腹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变慢以及血压下降等现象,严重时会发生昏厥。除高空胀气外,高空的低压环境还让原本溶解在体内的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堵塞血管,这就是高空减压症。严重的高空减压症会出现轻度瘫痪、失语、头痛和抽搐等现象,甚至发生意识丧失。前面所说的那位僚机飞行员,因为飞机座舱没有密闭加压,因此在0米高空持续飞行中出现了高空减压症的症状。   根据空军的调查,导致飞行员停飞的疾病当中,航空性中耳炎名列前茅,这也是低压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人们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在坐飞机或是坐汽车爬山时,有时会感觉耳朵不适、听声音不清,做一个吞咽动作后,立即感觉症状消失。这就是气压变化对耳内鼓膜作用的现象。战斗机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较之汽车、民航客机要剧烈得多,压力变化对飞行员耳部的刺激也要剧烈得多,因此大约有5%的飞行人员会患上航空性中耳炎。

  视力:淘汰率最高的招飞门槛   许多青年学生都希望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的,然而在空军招飞工作中,淘汰人数最多的一项检查就是视力测试。飞行中,飞行员必须具备快速判别空中与地面各种目标的能力,必须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仪表的判读,良好的视力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相比民航飞行,战斗机飞行员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比如,战斗机飞行员经常会遇到目标和背景之间的对比不明显,战斗机在超低空高速飞行时观察目标的时间转瞬即过,在阴雨、雾霾、烟幕以及夜暗环境下,能见度降低,需要目视观察的时候难度很大。如果一个人本身的视力不佳,那么他很难安全、出色地进行军用飞行。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飞行学员体格检查条件》第二十二条规定,“双眼裸眼视力C形视力表均在1.0以上或标准视力表5.0以上”合格。

  由于要经常判读舱内仪表,所以飞行员不仅要测远视力,还要测近视力,用标准近视力表检查,每只眼不能低于1.0。由于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眼睛会出现“老花眼”的现象,因此40岁以上的飞行员更应注意近视力的检查,并且空军也对飞行员的停飞年龄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一般体检的视力检查中,还会进行色盲色弱的测试,空军招飞体检也不例外。飞行中,飞行员要观察的地面信号和地形地物,都是有颜色的,并且由于战斗机速度快、又是从空中俯瞰,因此飞行员在观察这些有色目标时大多是在小视角下进行的,并且观察的时间短,有时还会有灰尘烟雾的阻挡,识别难度比地面辨色大得多。不仅如此,在飞行的机舱内,由于缺氧,人辨别颜色的能力还会降低。从地面低压舱模拟高空环境,当地压舱模拟米至米时,受试者开始感觉目标的颜色变浅,特别是蓝色和绿色的物体最为明显。   除了一般性的视力检查,军用飞行还对眼睛的一些特殊机能有所要求,神径觉、视野和眼肌力就是其中的几项。所谓深径觉,是指人分辨物体深度、距离远近以及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空间视觉定向能力。与视力和色盲色弱不同,深径觉通过实践是可以提高的,比如在着陆中常说的“1米拉平”,要求飞行员目视判断飞机距离地面1米处完成操纵,新飞行员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这个高度的判断会准确得多。当然,一些眼部缺陷会导致深径觉差,比如两眼视力相差悬殊,严重斜眼等等。视野是指眼睛专注前方一点,眼球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我们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眼睛注视处的视力,从眼球的结构上说就是黄斑部中心的视力,视野周围部分的视力要视野中心的视力低得多,一般体检是不会强调这部分检查的,但周边视野对于军用飞行来说却是意义重大。无论是空中目标还是地面目标,飞行员观察时很少用中心视力完成。对于运动的目标,人眼捕获它通常是周边视野首先感觉到,然后人转动眼球,用中心视力去观察它,因此正常的视野对于飞行员很是关键,因此如果患有诸如青光眼、视神经炎等一些会影响视野的疾病,便无法通过招飞体检。   周边视野发现目标,飞行员要转动眼球去捕获它,一次飞行,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很多次,于是,良好的眼肌力成为飞行员完成任务的基础。坐在座舱内,飞行员观察目标需要经常转动眼球,对眼肌力要求的强度远远超过普通工作。此外,飞行员要想保证不出现复视现象,也需要良好的眼肌力。所谓复视,就是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用手从一只眼的外眼角向鼻子方向挤压眼球,就可以体验到复视。不用说,这对飞行安全、特别是编队飞行的飞机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良好的视力对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是多么重要,从另一个层面说,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内,这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视觉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在高空,由于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尘埃较少,光的散射减弱,因此人会觉得天空变得昏暗,飞得越高,天空越暗。相反,向下看却非常明亮,地平线上的光亮度最强。这时的仪表盘光线减弱,飞行员的视力下降,有一种朦胧感。同时,飞机下方云层反射的强光,容易让飞行员产生高空目眩,眼睛昏花,视物不清。   空虚视野也是高空环境下的一种视觉现象。在万里无云的高空,飞行员长时间缺乏远方的注视目标,眼睛会不由自主地增加调节,产生大约50至度的近视,这在医学上称为空间近视。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飞行员就看不远了,发现目标的距离比正常情况下要近一半,或是原本在某个距离上可以发现的目标,现在同等情况下目标要增大一倍才能发现。   除了高空的影响外,军用飞行的另一个特点——高速,也在影响着人的视觉。在低空高速飞行时,一名飞行员汇报发现了一队坦克。然而,经过地面侦察兵的核实,该地只有一辆坦克。这就是高速对人眼造成的影响。此外,低空高速飞行时,飞行员还会发生“视见迷雾”的现象,即看不清地面目标的本来面貌——这是因为人看到一个物体,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映像,当这个映像还未消失时第二个映像已经形成,大脑中就会出现重叠现象,这与看电影是一个道理,正因为人眼有这个特性,一幅幅连续的照片快速接连播放,在人的大脑中就形成了连续的画面。然而在低空高速飞行的战机上,人眼的这种特性让飞行员看清地面目标十分困难。

  军用飞行:强者的运动   由于篇幅所限,一篇文章难以将军用飞行对人体的考验全部介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身体最强壮、精神最坚毅的人,才能成为战斗机飞行员,执行军用飞行任务。著名试飞员徐勇凌曾经对笔者讲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在一次万米高空的飞行中,他的座舱盖突然爆开,徐勇凌直接暴露在高空环境中。据他形容,那种感觉就像从10米跳台跳入冰水中的一刹那,持续10分钟。那是一种普通人想想都不寒而栗的情形,然而徐勇凌却极其冷静,采取正确的操作,将战机飞回了机场。飞行员超强的体能、超强的心理素质在这个事例中彰显无遗。对于那些有志于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的年轻人来说,上面的讲述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bqm.com/ynyyf/4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