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疾病介绍

治眼病也是治心病,早干预收获高清全视觉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回忆我自己的从医经历,其实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重塑认知的过程。随着我从会诊断到懂技术再到如今已累计做了4万多例白内障、1万多例角膜移植,我对治病救人的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科医生要治眼病也要治心病,要帮患者打破身心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达到治病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的最终目的。向着这个目标,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不少努力。

提倡早干预,让患者尽早摆脱眼病

良好的视觉质量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它代表着我们既能看见花的轮廓,又能看见花蕊的不同层次,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对比敏感度、远中近全程视力、色彩感觉、有无眩光等。并非人人都能有好的视觉质量,尤其是患有老花眼、白内障的中老年人。老花眼在40、50岁左右出现,白内障在70岁以上群体中患病率为70%,80岁以上则接近%。随着健康老龄化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解决中老年人的眼病困扰也成了眼科医生的重要课题。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我时常提倡中老年眼病要早干预。一是因为有好技术提供保障,如今的技术能够做到微切口,不仅损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效果好,还无需住院,也不用等到熟了再做;二是风险更低,随着身体机能下降,眼睛的抵抗力和接受创伤的能力也会下降,这可能会增加并发症风险;三是早干预早享受,良好的视力能为社交、旅行等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倘若等到彻底严重才干预,不仅会承受更长时间的眼病折磨,还将错失更多享受生活的机会。

借助好技术,让更多人拥有全程视力

在探索白内障合并老花等问题的治疗方案时,人工晶体是临床普遍的一个选项。背后的原因在于人工晶体技术不断发展,逐一攻克了多个难题,不断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质量,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的视物需求,还具有非常高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在我的患者中,就不乏一些电影导演、外企高管等用眼需求大的人群,在患有老花眼合并白内障、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满足植入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如全视觉三焦点等功能性人工晶体摆脱眼病困扰,重新恢复了全程视力。

最近几年我也观察到受电子产品的影响干眼症发病率快速上升,有患者担心它是否对人工晶体的植入造成干扰,对此我们的常规处理办法是根据干眼的严重程度来调整方案,如改变干眼和白内障的诊疗顺序,加强后期用药等,保证患者能有更多选择。还有的青光眼、角膜移植患者也希望使用优质的功能性人工晶体,对此类患者的处理我们通常比较谨慎,部分有严重眼底病变的患者确实不适合选择,但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现在的角膜移植已大幅改进,如果患者仅做了内皮移植而非更换整个角膜,那么他的眼部条件基本可以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下就能够植入多功能晶体。总之,方案制定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医生要严格把关。

建设好团队,提高治病救人能力

医生的严谨、专业永远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因此团队建设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一个优秀的团队首先要有过硬的服务质量,为此我们长期致力于开展培训,并面向团队内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级考核,持续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此外,一个好团队还需要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他需要对眼科领域的先进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还要能全面了解国内外的眼科发展现状,带领团队向更高的目标奋斗,这也我们建设团队时不断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团队成员具备适应行业变化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将先进经验运用于自身发展的总结能力,持续释放治病救人潜能。

每个医生都明白医教研全面发展的道理,因此在服务患者、培养团队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科研工作的开展。在我看来“研”不必非得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的改进和创新能够为“医”和“教”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助力优秀团队建设,从而将眼科工作质量推向新的高度。

让眼病患者拥有美好生活任重道远,还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很多患者误区等待我们去纠正,我们定为之一往无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bqm.com/ynyjs/13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